香港:初入职场,见证中港文化的碰撞
我到香港后找到的第一份兼职工作,就是不断地带中国内地访港的官员浏览香港,这份工作收入微薄,感觉像导游一样。
我在香港找的第一份兼职工作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April 29, 2023
就是不断地带中国内地访港的官员浏览香港,这份工作收入微薄感觉像导游一样。
但它让我亲自见证了中港两地的意识形态的碰撞,他们通常对香港非常的好奇。
比如说高楼大厦贫民窟,三级片夜总会,跑马地麻将馆等等。…
但它让我亲自见证了中港两地的意识形态的碰撞,他们通常对香港非常的好奇。比如说高楼大厦贫民窟,三级片夜总会,跑马地麻将馆等等。
我在香港找的第一份兼职工作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April 29, 2023
就是不断地带中国内地访港的官员浏览香港,这份工作收入微薄感觉像导游一样。
但它让我亲自见证了中港两地的意识形态的碰撞,他们通常对香港非常的好奇。
比如说高楼大厦贫民窟,三级片夜总会,跑马地麻将馆等等。…
后来,我进入了一家美国全资附属公司上班,那家公司的名字就不提它了,属于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公司。可以说如果有“种族歧视”的话,那一定是几乎为零。
讲一个“新美国”和“老美国”的故事,也许你能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讨厌川普想搞得那套。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August 16, 2023
那年头在香港一家美国全资附属公司上班,那家公司的名字就不提它了,属于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公司。可以说如果有“种族歧视”的话,那一定是几乎为零。…
这份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,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。
加拿大:融入主流社会,迎接新的挑战
移民加拿大后,我先后被两家五百强美资企业录用。同事里面大多数都是美国加拿大大学毕业的,常青藤的毕业生也不少。
回想我学英语的动力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December 4, 2022
当年去香港探亲的人,只能用人民币换20港元。不会广东话,也不认路,坐出租车是唯一的选择。从红磡火车站到港岛,车资居然是36港币,包括10块钱过海隧道。
司机说我坐“霸王车”,说是违法行为要call警察。怎么刚到香港没有几个小时,就欠债犯法了?只能等亲戚还债后才放我走。
在加拿大工作,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,也让我有机会参与到一些重要的项目中,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儿子从商学院毕业去欧洲深造,他并没有去研究如何帮企业挣更多的钱,而是如何增强企业的“可延续性”。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May 4, 2023
“Sustainability”这一词,是目前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。这种“可延续性”体现在社会上,也体现在环境上。
他今天中午约我一起吃饭,讨论到一件棉质汗衫的“一生”:… https://t.co/k9XXU2gxgf
从“敲门砖”到“终身学习”
我当年学习英语的动力,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,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。英语的确成了我进入外企的“敲门砖”,但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,也让我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。
第一顿饭对我来讲“十分奢侈”, 与这辈子素未谋面的长辈去茶楼,端上来的都是“小人国”的饭菜。吃了几个小小竹笼子里的点心后,老人们居然问我吃饱了没有?我心想再给我而 二、三十笼也吃不饱。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December 4, 2022
抬头一看墙上的毛笔字画:“春冰薄,人情更薄;黄连苦,贫穷更苦;登天难,求人更难;…….” 我感受太深了!
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,也才能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。
从“打工仔”到“义工”
退休后,我选择在红十字会做义工,为社区的加拿大老人送餐。这份工作让我有机会回馈社会,也让我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。
新年愿望
— Vic Wong 黄维克 (@_vicwong) January 1, 2023
如果你是年轻的推友,刚开始生活在异地他乡,甚至只有移民打算,需求某些信息,比如英语学习,我把它比喻成口渴。
我恨不得拿着消防水龙头为你解渴,也许水的质量不是最优质,但选择永远掌握在你的手里,相信能解决一部分“缺水”的问题。
从香港到加拿大,我的工作经历跨越了文化和时代的变迁,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